为什么要组件化
传统的开发模式
在项目开发过程中,软件包的版本控制和项目之间的依赖管理是极其复杂的。C 语言缺乏统一的包管理工具,不同系统通常依赖各自的包管理
方案。例如,Debian 系列发行版使用 apt
管理包,RedHat 系列发行版使用 dnf
,而 Windows 则提供了 vcpkg
。这些包管理
工具标准各异,开发者在使用不同系统时往往需要额外学习新的工具。此外,这些包管理工具通常仅支持版本控制和依赖管理功能,对于软件
构建则需要依赖其他工具支持,例如 make
、cmake
或 ninja
。目前,大多数项目仍使用 make
进行构建,而编写复杂的 Makefile 是一项繁琐的任务。
例如,像 Linux、U-Boot、CoreBoot 等许多优秀的底层软件项目,通常将所有功能模块的代码集中存放在一个大型代码仓库中。这种代码 集中管理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包管理和构建工具的复杂性,同时,庞大的代码库也给开发者的学习和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
组件化的管理方式
为了应对这些问题,我们计划采用 组件化 的开发方式。组件化的核心思想是将操作系统内核的功能模块进行明确划分,并为每个模块设 计一组抽象接口和工具库,使其成为独立的核心组件。开发者在实现操作系统的某一部分功能时,可以直接复用这些组件,或者实现新的模块 作为组件的一部分。这些组件将单独维护在独立的代码仓库中,其他开发者可按需复用或扩展它们。最终,操作系统的构建将基于一系列可复 用的组件,组件的构建、依赖管理和版本控制都依托于 Rust 语言的包管理工具 Cargo。
我们希望这种开发方式能够带来以下优势:
- 提升可维护性:通过模块化设计,将庞大的代码库拆解为多个独立的组件,降低维护难度。
- 降低学习成本:模块化的代码组织和清晰的接口设计,使新开发者更容易上手。
- 提供完善的文档:为每个组件提供清晰的说明文档,方便开发者理解和使用。
- 发挥 Cargo 的优势:简化版本控制和依赖管理,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工具学习成本。
- 缩减代码仓库规模:将核心功能分散到独立的组件仓库中,降低单一代码库的体量。
- 提高协作效率:组件化的开发方式便于团队分工和跨项目协作,提升开发效率。
通过这种方法,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灵活、高效且易于维护的操作系统开发框架,为开发者提供全新的体验。